網頁

2008年2月2日 星期六

參觀【中學生視覺藝術創作展2007-08】

2008年2月2日,參觀於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的《中學生視覺藝術創作展2007-08》。

中學生視覺藝術創作展2007-08

中學生視覺藝術創作展2007-08
展期:2008118223
地點: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西座平台WP01
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10:00至下午6:00
            星期六:上午10:00至下午1:0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

認識「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

提起攝影,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他是當代世界公認的攝影大師,他的抓拍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和研究。

布 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國諾曼第的一個紡織業主家庭裏。少年時代他愛好繪畫,曾拜畫家安德烈洛特為師學習油畫,並于1928年 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專門學習繪畫和文學。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藝術修養對他以後的攝影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使布勒松的攝影作品構圖嚴謹,在表現形式上無懈可擊。 然而,他以後為什麼會放棄繪畫而改為從事攝影的呢?據說是因為他看到了三十年代最有魅力的攝影師馬丁慕卡西的一張照片,才使他下定了這個決心。

馬 丁慕卡西生于1896年,匈牙利人,小時因家庭貧窮而多次出走,這種環境促使他很早獨立,對以後的工作有莫大的幫助。他最初的職業是記者,因經常接觸相機 的關系,培養成了敏銳的視覺。他那個人的觀察力、新聞職業性的靈敏以及無比的精力,強調個人風格、新思路、與眾不同的透視、斜角拍攝法等,直到今天仍為時 裝攝影界視為新潮流。出於他早期拍攝體育的關系,因而他的作品很注重動感及自然美。“從不要擺布你的主題,任由他們更自然及自由”是他的至理名言。

布 列松從慕卡西的作品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然而,在他以後的從影生活中卻很少在公開場合談及他的啟蒙者。只是在慕卡西死後十四年(即1977年),從布列給 他女兒的一封信中,人們才發現這種深切的表露。信是這樣寫的:“大約在1931年或1932年, 我看到你父親拍攝的一幅照片,內容是三個小孩從沙灘處跑向海中。這張照片使我感到無比的震撼,令我突然感到攝影可在一瞬間得到永恆,這是唯一一張能夠影響 我的一生的照片,它的影像是那麼強烈、自然,那麼投入生活,不同凡響,至今令我迷茫,在攝影史上,他是重要先驅者之一。”布勒松終于發現了“在所有的表現 方法中,攝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確的和轉瞬即逝的瞬門絲毫不差地固定下來的一種手段”。於是,他“開始嚴肅地對待攝影”,進而不斷創造出了無數令人震撼的影 像。
布列松的早期作品始見於1929年,但開始成名卻是在1938年。那一年,在倫敦采訪英皇喬治六世登基慶典時,所有的攝影師都把鏡頭對準英皇的馬車 和儀仗隊,唯獨布勒松即把鏡頭轉向看熱鬧的觀眾。十分湊巧的是,在現場看台下的報紙堆中躺著一個人,據說此人為了一睹盛況,半夜就前來佔座位。但當英皇車 隊駛過時,他卻因精力不支,倒頭酣睡了。這真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情節,有著濃郁喜劇格調的場景。布列松獨具慧眼,別出心裁地抓拍下了這一精彩的鏡頭。在後 來見報的眾多雷同的慶典照片中,這幅照片獨樹一幟,令人拍手叫絕,回味無 窮,從而一炮打響。布勒松因此成名。 後來他曾說過:“在攝影中,最微小的東西也能成為偉大的題材。”善於因小見大,進行獨創性的構思,並大膽地抓拍,這便是布列松成功的秘訣。
布列松喜歡在不為人注意的情況下拍攝照片,在對象十分自然的狀態中快速地抓取最有表現力的瞬間。他一直使用的是一架舊萊卡相機。他經常將自己相機上 鍍鉻部分纏以黑色膠帶,免得閃光影響被攝對象。他善於巧妙地隱蔽起照相機,有時甚至用一條手絹把它包起來,以便在不知不覺中拍攝下極為真實、完整的現場實 況。他的很多照片是用一個50mm鏡頭拍攝的。他還經常隨身帶著一個35mm鏡頭,一個90mm鏡頭,半打膠卷和一個備用的萊卡機身。拍攝時,他完全使用 現場光,這對於取得生動的現場氣氛和自然的效果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在室內。但這樣往往增加拍攝的難度。我們所看到的布勒松的照片,都具有良好的清晰度, 這顯示了他過硬的基本功。
“隨時隨地準備撲過去抓取生活中的精彩鏡頭”是他的藝術信條。抓拍時,他不但注意整個畫面的構成,而且特別注意從眼前展開的情景中,攝下最動人心弦 的一瞬間, 他稱之為“決定性的瞬間”。這句話也是他為自己著作所寫的序言的題目。以後,人們就把“決定性的瞬間”和布列松的名字聯系起來。對布列松來說,「決定性的 瞬」間意味著用1/125秒進行創作。他說,拍攝一幅照片就是在一剎那間認清實況,並把視覺感受到的形體加以嚴密的組合。這些形體能表達這個實況並賦之以 深意。這意味著為了做到對準目標,思想和眼楮同時都需要瞄得準。
五十年代初,他曾拍過一張題為“滿載而歸”的作品。那是一個星期天的早上,在巴黎拉丁區穆夫塔爾大街這條古老的陋巷中,一個興致勃勃地給父親買酒歸 來的男 孩,抱著兩個大酒瓶邁差輕快的步子走在路上,那得意洋洋的神氣,透出少年的天真可愛。即使在左右鄰舍女孩子們的注視下,甚至取笑下,他仍然昂首闊步,充滿 了生活的樂趣。布列松還有不少這類表現少年兒童天真爛漫情緒的作品,他被稱為“人類喜劇的報道者”是名副其實的。
人們一直認為,如果拍攝了事件的“決定性瞬間”,那麼細節就會 顯得最富于感染力。”布列松的抓拍實踐印證了這個概念。他斷言,“攝影藝術,就是在若干分之一秒內判明所發生的事件的意義,並周密地處理形式,以使這個事 件表達得最富有表現力”他認為形式就是“嚴格地安排外表,線條以及明暗的相互關系”。他認為,攝影家應當和這種緊張的節律相配合,“每一次拍照都必須按照 事件發展的那種速度來進行”應當時刻作好準備,特別是要充分作好精神的,心理的準備,即要敏稅,要善于判斷,及時認識到正在形成的富有表現力的外表、線 條,明暗的相互關系。“決定性瞬間”對攝影家是至關緊要的。
對於布列松來說,拍攝技巧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察。他說:“思考一張照片,要在拍攝之前或拍攝之後,而不是在拍攝的過程之中。秘訣就是不要著 急, 不能走得太快。要讓被攝對象覺得你不是在為他拍照。然而,拍攝的動作應當很快,因為,假如你沒有拍下,你就再也拍不到了,那可怎麼辦呢?”
布列松雖然不重視技巧,但對所看到的現實卻十分尊重。他對拍攝的景物從不加以變動,在室內拍攝甚至不拉動窗簾以調整光線。當照片一經拍下,從不進行 剪裁。他 堅信︰“照片的好壞,在相機拍攝的瞬間就決定了的。”布勒松在攝影上屬于這樣的學派,即只管拍攝,不問沖洗印相。他所拍攝的底片在沖洗與印相時不需要進行 特別的加工和剪裁,總是在相機的取景器里一次完成創作的。或許有人認為,這樣似乎有點太絕對了,但實際上,現在從事彩色攝影的攝影師,不論是專業的還是業 餘的,絕大多數走的也正是這條道路。
據說,布列松在外出採訪時,往往拍攝大量的膠片。有人可能會認為他是以數量取勝。其實他是以質取勝的。他拍出的往往都是一流的作品。在一個各種因素 都在隨時變動的情形下,若不及時地、連續地拍攝,許多稍縱即逝的瞬間必然會從我們的眼前錯過,任何猶豫和等待都是有害的。然而,尋求最佳的表現形式和捕捉 決定性的瞬間,在布列松看來並不矛盾,因為他的手指總是在及時不斷地按動快門。因此可以說,他對構圖的講究不但絲毫也沒有妨礙他進行抓拍,反而使他的作品 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布 列松數十年來不辭辛勞,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並經常處在當代最有意義事件的現場,他抓拍的大量作品成了十分珍貴的歷史見證。他本人也獲得了無盡的樂趣。正如 他所說:“拍攝照片,是在反映事物本質的所有條件都具備了的時候去抓取變幻流逝的現實。正是這樣一個時刻,準確地抓住了形象的本質。這也就是攝影家身心最 為愉快的時刻。”
※ ─ ※ ─ ※ ─ ※ ─ ※
課業一:
請在任何影像資源裏,諸如報紙、雜誌、攝影集……裏,尋找出一些你認為能夠代表「決定性瞬間」的作品,並貼在您的visual diary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