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李純恩《家教》

李純恩《家教》

十八歲學生哥在校毆打Miss,被法官裁定罪成,還押候判。聞判之後,他母親在法庭中賴地嚎哭,他父親在法庭外脫鞋怒擲記者,由此也可以大概了解他們的兒子為甚麼會毆打老師。
有時候不明白孩子的行為,可以去看他的父母,在他父母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現在許多人都把孩子的過錯,歸於學校責任,好像孩子不好,就是學校教得不好,等出了學校,就是社會不好了。這些人,似乎從來不知道「家教」是甚麼意思。
一個人不要說成功不成功,只說像不像樣,他的基礎,就是在家裏打下的。孩子像不像樣,關鍵是父母像不像樣,而非老師像不像樣。家教永遠比學校教育的影響更為深遠,那是人生的第一塊磚頭,這塊磚頭質量如何,是堅硬是鬆垮,對以後的人生有莫大影響。然後才輪到學校教育。
這也就是許多出身貧寒、書讀得不多的孩子,走出來很像樣,但有些億萬富豪的孩子,名牌大學畢業,行狀卻像個人渣。歸根究柢,就是家教。財產分多寡,家教不分貧富,禮義廉恥不分階級。父母像樣,孩子不會太差,反之,不似人樣的孩子背後,十之八九是不似人樣的父母。

李純恩

來源:爽報,2013年3月27日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30327/183895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2013.03.28參觀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設計裡外:生活.未來」展覽

2013.03.28,復活節首天假期,本科安排了參觀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設計裡外:生活.未來」展覽。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是由香港古蹟軍火庫改建而成,非常值得參觀!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中四方知過度活躍 女生圓升大夢》

《中四方知過度活躍 女生圓升大夢》

【明報專訊】首屆文憑試生謝樂宜由幼稚園至 初中期間,一直因上課和做功課不專心令成績差勁,中三更一度考全級倒數第10名,飽受父母和教師責備。直至中四她求醫後才發現問題根源,在於患上過度活躍 症和專注力不足,後藉藥物重拾專注力,加上努力苦讀,令她在文憑試中文和中國文學科考獲5**級,考入中文大學中文系。回想過去十多年的「冤枉」求學路, 樂宜坦言太遲辨識病情,令家人和老師愛莫能助,期望政府未來加強支援。
心散常被責 上課無故哭
尤德爵士獎學金昨舉行頒獎禮,今年共900名學生、5名在職人士及2名學徒獲獎,總獎學金額672萬元,18歲的謝樂宜是17名殘疾學生獎學金得主 之一。她表示,自小天資不佳、易心散、愛「東摸西摸」,讀幼稚園時已需日花8小時才勉強完成功課,一直是父母和教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樂宜當時年紀雖小,但對於自己「心散」頗為自責,總問自己「為何明明想做,但怎都做不到?」過往即使樂宜如何努力改進,總是無法「坐定定」做功課及 溫習,小學至初中成績一直屬下游分子。她笑說:「其實我喜歡中文科和作文,但任憑我通宵坐在書桌前做功課,也無法完成一份400字的中文剪報功課,這種感 覺很痛苦,當時講出來也沒人相信。」
直至樂宜升讀中三,問題更加嚴重。由於學科數量大增,加上部分科目轉用英語教學,令樂宜不堪壓力,每逢測驗考試即肚痛,最嚴重時會在課堂期間無故哭泣不止。她憶述,「留堂期間曾有老師致電父母投訴,當下真的很沮喪」,令她倍添壓力。
加藥備戰考試 昨獲頒獎學金
樂宜母親眼見女兒情緒受困,遂帶她求醫。醫生在她升讀中四初期確診她患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需靠藥物控制病情。不過服用藥物有心跳、失眠等副作 用,醫生下令只能「一早一午」一天服兩次,但去年她備戰文憑試期間為爭取佳績,不惜「偷雞」晚上多服藥一次,以維持專注力,由早上溫習至夜晚,包括將文學 全部28篇課文背得滾瓜爛熟,最終在中文和中國文學科奪得最高的5**成績,順利入讀心儀的中大中文系。
經歷由低谷急起直追,樂宜直言文憑試佳績「得來不易」,希望未來修讀教育文憑,成為中文科教師,「最想幫到像我一樣需要扶助、鼓勵的學生,亦希望政府加強支援,盡早辨別及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3年前確診過度活躍症及專注力不足的謝樂宜,除了靠藥物控制病情,亦經常鞭策自己加緊苦讀,終在去年的首屆文憑試,考獲中文、中國文學兩科5**級佳績,如願入讀中大中文系。(余俊亮攝)


資料來源:
http://hk.news.yahoo.com/%E4%B8%AD%E5%9B%9B%E6%96%B9%E7%9F%A5%E9%81%8E%E5%BA%A6%E6%B4%BB%E8%BA%8D-%E5%A5%B3%E7%94%9F%E5%9C%93%E5%8D%87%E5%A4%A7%E5%A4%A2-211649207.html

明報,2013年3月25日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手作生活﹕履手做,我腳穿》

手作生活﹕履手做,我腳穿


【明報專訊】日前才跟友人懺悔,又買了兩雙皮鞋,又!

先是款式吸引,一聽人家說是別國手做的,便撿起仔細琢磨車線、織皮,將鞋子移至鼻前嗅嗅,試穿,顧鏡自盼,做出不少鞋癡行為。
故此一聽見「鞋藝工館」將舉辦手做鞋班,瘋了。
皮鞋不同其他皮革用具,憑想像,大約懂得如何將平面變立體。
靠之前學過的三腳貓手縫技術,沒八成都做到六成。
但是鞋,毫無頭緒,作為一名專業鞋癡,立即動身打探。
看看做鞋的過程中,是哪個工序將鞋變為藝術品。
懂得做鞋就發達了,我心念,省下不少血汗錢之餘,瞧,Jimmy Choo都是這樣起家的。
鞋藝工館由Kit和Jeff主理,兩名門外漢,一男一女,本來各有正職,一樣在設計行業打滾。一年多前,得悉已有五十年歷史的明記手做皮鞋老店,一 來敵不過加租,二來店主明哥和其他做鞋師傅年紀老邁,決定結業。沒想到兩名後輩惋惜一代工藝的沒落,擔起轉手任務,接收大部分用具,將它們搬到現址。他倆 更以在時裝和產品設計的背景切入,捲起衫袖跟老師傳學做鞋,使明記的價值得以繼續。
一個鞋模 如何滿足所有腳形?
在鞋藝工館位於旺角的小工場,明哥的弟弟光哥仍然留守,在一整牆壯觀鞋楦和老舊機器工具的背景前,重操故業,打造着一雙男裝皮鞋。Jeff則與我分 享這年來的點滴﹕「工作了頗長一段時間,我與Kit都有點厭倦大牌子和大量生產,對這種消費模式失去興趣。」他們反思﹕「每買一樣物件,其實同時在消費物 件背後連帶的生態﹕你暗中支持了些什麼?是否支持着本地經濟?傳統工業?」他倆認為手做鞋看似夕陽工業,其實有它存在的價值,當中至為簡單的原因,是量產 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很多人在市面上,其實買不到舒適鞋子,有些人腳骨可能突出,有些大細腳,有的太細、太肥、太闊,都好難買。」我們都是人,一個鞋 模來來去去數個尺碼,不及度身訂做彈性大。而其實,只差半碼,足令腳踝少受罪。
Kit和Jeff正正看出這些訴求,並覺得市場有可塑空間,非大量生產能及。他們以保留已有工藝為目標,再開拓新的領域﹕「究竟新一代的設計師可如 何配合這些工藝,想出新的發展方向?我們很希望能夠看到這件事發生,不是設計還設計,工業還工業,希望能夠將特色行業變成精品工業。」幸好,做鞋與時裝或 產品設計的考量和知識差不多,難不到他們﹕「只是需要實踐,去認識這行業的特性、工藝、operation,通通要重新去學。」
培訓新型工匠 大學以外有出路
Jeff本身有正職,與設計和教育相關,他在鞋藝工館擔當幕後角色,設計發展方向,與不同單位串連,例如,他們想辦法讓新型的工匠入行,在band 3校舉辦學徒計劃,培訓新人﹕「好多人有興趣,但視乎他們有沒有恆心,是否夠堅定。有些年輕人明知自己升不了大學,可能適合一些skill-based的 工作,他們都要搵出路。這工藝若發展得好,可成為行業,切合某些人的特質發展。若社會的工種愈來愈少,會有好大問題。」
訪問期間,負責鞋館營運的Kit,剛好出差到英國偷師,參詳手做鞋工業較為成熟的歐洲國家,看如何舉辦工作坊,讓更多人可以承傳這工藝。通過做鞋和 推廣,Jeff和Kit希望能夠讓這件事滾得更大,使更多人參與其中。雖然開始時朋友都不看好,但二人信心仍然滿滿,困難早在預算之中,幸好客人的迴響亦 正面﹕「愈來愈多人喜歡自己落手落腳做嘢,大家對手做東西的認識高了,有利推廣新的價值觀。」
慢工出細貨,手做鞋不僅有人情味和獨特性,款式或舒適度的提升也令它有實際的存在價值。未來,Kit和Jeff將有排忙﹕「接客人訂單外,我們同時準備做workshop,做training,在設計、生意模式上,與別的團體有新合作,看看手做皮鞋,可演變出什麼。」
文、圖 饒雙宜
編輯 林華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來源:http://news.mingpao.com/20130324/uad1.htm
明報,2013年3月24日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港華校長中文唔掂 英文肥佬》

《港華校長中文唔掂 英文肥佬》
原告獲現任教師力撐
本案原告為港華退休教師蕭漢寶,被告為七四年加入港華任教、將於今年中退休的現任校長譚兆炳。蕭於六年入稟,指稱四年任教港華時,譚捏造有家長向教統局(現稱教育局)投訴蕭,雖然投訴後來證實無效,但譚之後又在學校管理會議中指投訴有效,並公開批評蕭教學有問題、沒盡教師責任,例如給予學生功課。蕭認為譚對他誹謗及有惡意虛構的陳述,故民事控告譚。
案件日前開審,雙方均找來同事或前同事助陣,蕭獲三名現任港華教師、一名前教職員和前副校長葉金豪出庭力撐及旁聽,當譚校長昨日被法官質疑及自認過失時,眾人不時發出笑聲。為蕭出庭作供的現任經濟科老師李Sir,在庭外亦質疑譚校長英文和理解能力差,又埋怨學校管理混亂,「我出嚟作供,你都明白咩事啦!」又叮囑記者要記下校長會考英文唔合格。
臨急睇文件遭官訓斥
蕭漢寶早於六年興訟,案件直至上周二開審,但譚校長直至今年一月才翻看當年涉及誹謗的會議紀錄謄本,並改口承認曾說出有關言論,但聲稱是「無心之失」。譚昨甫出庭,即遭原告代表大律師炮轟無做足準備工夫,又在不清楚案件文件內容。
擁 有香港大學教育碩士學位的譚校長即解畫稱,他認為案件僅小事一宗,可和平解決,而且自己多年來公務繁多,醉心教育事業。當被質問有否看清文件時,譚更不惜 自揭「中英文都不是好」、第一次會考英文不合格、自己多次遭校董公開批評英文差等。法官即不禁插嘴,嚴斥譚猶如考試無讀書、臨急抱佛腳,並詢問「咁你是否 無準備好功課?」譚答道:「我真心承認自己做功課不足!」
如真的說錯便道歉
原告一方呈上涉案校董會會議謄本,證明譚曾向與會者指稱教育局就蕭的投訴是「Valid(有效)」,並在會上批評蕭沒批改學生功課。譚對此反駁指,他在會議初期已向各人表明蕭的投訴不成立,不知自己為何說出「Valid」,若真的說了,便向蕭道歉。譚續自爆指自己在會議上處於「半昏迷狀態」,多年來患嚴重睡眠窒息症,難集中精神,不時要他人推醒,右眼又有二千度近視,視力很差,閱讀文件有困難。譚這番解釋又惹來旁聽席一陣「騷動」。
原告一方指出,譚校長因不忿蕭越過他向校董會發信指控他誣告,深深不忿下在會議上指摘蕭。譚直認蕭的舉動確令他感到被侮辱,但他無惡意針對蕭。譚強調他是真心關心老師及不會令老師難堪。
香港華仁書院校長譚兆炳自揭「罪狀」
1. 中、英文不佳,曾在會議上被校董批評英文文法、發音不正
2. 第一次會考英文科不合格
3. 有嚴重睡眠窒息症,開會時會處「半昏迷狀態」
4. 視力不佳,閱讀文件吃力,右眼有二千度近視
5. 多年來在校內處理老師被投訴的手法欠妥
6. 接受教育局的匿名投訴,沒有查明投訴人身份
7. 臨本案開審前才翻閱法庭文件,繼而改口向原告人道歉
8. 沒有正式紀錄處理原告人被投訴的調查過程和結果
9. 胡亂記錄校長日誌及日程表,並隨便將之交給教育局人員查閱

來源:東方日報
日期:2013年3月15日
連結: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315/00174_001.html

【明報專訊】香港華仁書院校長被指控誹謗前教師案件昨續審。校長譚兆炳作供時透露,爆出誹謗風波的原因是源於自己「英文好差」。他稱於2004年一校董會會議上,原想說原訴人被投訴一事「屬實(real)」,說成是投訴「成立(valid)」,令該教師感到遭誹謗而興訟。
曾在港華當英文教師的原訴人蕭漢寶昨續到庭應訊。根據2004年9月一個校董會閉門會議的錄音謄本指出,與會成員談論有關原告被家長投訴的事件時, 問及「Is the complaint valid(投訴是否成立)?」,被告譚兆炳當時回應「valid(成立)」,蕭因此感到遭誣衊。
想說real講成valid
港大教育碩士畢業的譚昨表示,其實當時本想回答「real(即投訴屬真有其事)」,但因英文程度差,以為兩字是同一意思,故表達錯誤。他提及會考時英文科不及格等,惟法官黃慶春指譚平日「以英文教學、溝通、出信畀家長」,認為他只是謙虛。
原訴一方指出,譚在會上指有家長投訴,指原訴人數個月沒有向學生「畀功 課、改功課」。譚去年提交的證人供辭上,聲稱沒有說過以上的話。原訴一方出示會議錄音謄本後,譚又改稱因2006年至今,7年來校務繁忙,至近日方閱讀了 小部分謄本,故忘記當日有說過這番話。但此番言論又遭法官「訓話」指「上庭同考試一樣,唔溫書一定會輸」,着他應做好準備。
官着上庭要「溫書」
譚又憶述於2004年5月,教育局一名陳姓秘書來電,指有家長投訴蕭,但 年多後局方突指沒有家長投訴蕭的紀錄。局方人員後來前往華仁查詢,譚指當時向陳展示學校日誌,以證明局方確曾致電予他投訴。惟法官斥責,教育局對於家長正 式投訴,竟沒有紀錄,更要譚將校方日誌此等學校私隱讓對方看,感到「好奇怪」,「有無可能那麼馬虎?」,並表示要考慮事件是否可信。聆訊今續。
【案件編號:DCCJ31/06】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病榻上撰寫香港藝術史,前藝術館館長選藝壇「一代宗師」》

《病榻上撰寫香港藝術史,前藝術館館長選藝壇「一代宗師」》
2013年3月13日
信報

「老實告訴你,這麼多年來,香港的美術科不是Art而是『呃』,
家長認為是『閒科』,老師也就教得很隨意。要由『呃的學科』變成全人教育的科目,轉變實在太大了。」八十歲的香港藝術館首任館長譚志成,在醫院病床上接受專訪,以痛心疾首來形容他對香港藝術教育發展的心情。

患上末期癌症的他,嘔心瀝血花了一年多時間,完成首份藝術官方教材,透過推崇八大香港藝術家及分析其作品,啟蒙教師激發學生創意的蹊徑,從而細訴香港本土藝術歷史和文化內涵。

「欣賞藝術品都有千百個方向,老師好自然夠膽去教學生。」譚志成認為這本書有改革香港美術教育的使命,也終於有人敢為香港藝術史的編寫定下框架。
⋯⋯
香港已是全世界三大藝術交易中心,世界級畫廊、藝博會、拍賣行進駐,更出產了不少世界知名的藝術家,但諷刺的是,香港一直以來沒有自家製的香港藝術史,過去零散而沒有系統的著作,都是出於外國人和內地人手筆。一生委身藝術教育的譚志成以四個字闡明原因:「無人敢寫」。

一提起香港藝術歷史,譚志成認為是香港藝壇的當頭棒喝,還是致命一擊。沒有本土藝術史,自然缺乏普及藝術教材的編寫基礎。由光緒到英國殖民地統治到回歸,譚志成發現無人提出過香港美術教育的原則。

香港藝壇是個分黨講派別的小圈子,單是排名先後次序已足以引起爭端,更遑論寫「大師」的功過、歷史貢獻?

「那不如由我這個行將入木的伯爺公來做吧!」談到兩年前思前想後,決定接受教育局邀請撰寫藝術歷史教材的原委時,譚志成氣若游絲,他的半邊肺已凹陷,吃一頓簡單的午飯動輒個多小時。

那時他還未發病,接下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決定堅持到底。進出醫院,他堅持在病榻上為教材審稿核對,最終完成這本著作《舉隅:從文化角度認識香港藝術》(下稱《舉隅》)。當中他嚴選了香港八大名家並介紹其作品,此教材為非賣品,將派予全港所有藝術科教師

《舉隅》在剛過去的周六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發行儀式,同時舉行大師對談。譚志成得到醫院批准出席活動,贏得在場嘉賓肅立拍掌致敬的最高規格致意。

「寫香港藝術歷史談何容易?首先,這個人必須對香港藝術發展認識得通透,這個我有把握。第二,他要不怕被批評,這個我也不擔心。」與病同行,反而令譚志成在編史時心態更輕省,卸下了不必要的包袱。原來教育局曾委任過不少人擔任此艱辛任務都被拒絕。

記得2009年從海外回歸,譚志成協助教育局舉辦學童美術比賽,希望把香港藝術輸出海外。與此同時,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視覺藝術)李樂華懇請他編寫香港藝術教材。

為藝術推動者平反

「我是戰戰兢兢接下這任務的,可以大膽地說,寫《舉隅》也是為了替李樂華平反。她努力為香港藝術教育開山劈石,但美術老師卻認為她多事、為他們增添工作,她多年來被誤解、被攻擊,如今我就要替她說話,肯定她的作為。」帶着氧氣罩,也隔不去老人的激動,譚志成以「香港藝術教育的奮戰勇士」來形容李樂華,並透露她早於二十年前已提出改革美術科,是一位有學識、有膽識、肯破舊立新的學者

《舉隅》嚴選八大本土藝術家,分別為陳福善、楊善深、何秉聰、呂壽琨、韓志勳、王無邪、張義、林文傑,雖為「個人喜好」,但也具備一定代表性。譚解釋,評選基於幾個準則,根據藝術家的時代特色、技巧特色及歷史重要性,以及對藝術教育有貢獻,例如譚志成的老師呂壽琨,便是他口中中國第二次藝術革命的點火人。

「中國第一次藝術革命由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等領軍,他們把西方技法融入傳統中國繪畫藝術當中;呂壽琨則強調個人心性,發起中國新水墨運動,領導繪畫進入個人獨立自由創作的新時代。」《舉隅》選出的八大家中、四人早年已離世。譚志成坦言憑舊日與眾人往來的記憶,以及多年累積賞析藝術品的經驗,完成教材的編寫工作。

《舉隅》無疑是為香港藝壇揭開革命性一頁,事實上譚志成當年「無心插柳」的「新水墨教育」,早已震撼了教育界。

本身是藝術家和教育家的譚志成,1956年至1971年在九龍華仁中學教授美術、英語和數學期間,他從不教學生畫畫,一開始便啟發學生以反臨摹方式創作水墨,教學生以點線面做實驗,重視的是啟發他們的創意,學生提起筆是「結果」,他嶄新的方法徹底改變了固有的教學模式。這批舊作於數年前「重新出土」,以「新水墨畫運動的搖籃」為題出版書籍及於各地辦展覽,其中九十多幅最後更以九龍華仁書院名義,捐贈教院香港教育博物館收藏,為香港的新水墨展示新精神,以及以破格的藝術教學法作出了前瞻性的示範。

「香港很多小朋友唔係唔識畫畫,而係唔敢畫畫。」香港畫壇一直以來奉行講門派的師徒制,譚志成認為反而阻礙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千多年來老師教學生都是臨摹開始,只跟一個師傅學一種風格,最後你只會死在他手上。」有當年受教於譚志成的學生對記者回憶,譚Sir上數學課時,猶如上哲學課。「天南地北,他不斷向你問問題,就是不問數字題,為的是啟發學生思維和創意,開了竅自然再深的數字題也會自己找辨法解決。」

為港藝術史定框架

在新高中課程下,除保持原有的視覺藝術選修科外,所有高中學生須參與不少於一百三十五小時的藝術學習活動。譚志成認為,比起昔日,香港藝術課程已有很大的進步,又期望視覺藝術科設有藝術鑑賞環節,訓練學生成為具組識、表達和評賞能力的藝術鑑賞者。

此外,譚志成希望《舉隅》除了為香港藝術歷史定下框架,也希望藝術長遠成為國民教育和最佳的通識教材。「一個人能從欣賞中國藝術因而對中國藝術背後的文化有認識、感悟和喜愛,自然會產生一種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繼而懂得珍惜和保育本土文化。」

本港著名畫家、作家兼設計理論家王無邪,入選《舉隅》本港八大家中的一人,更是譚志成於聖若瑟英文書院的同窗、同門兼同事,二人認識了至少六十年。王表示:「昔日香港藝術史都由西方人或內地人寫,喜見《舉隅》終於由香港人執筆。教材以人性角度切入,透過分析不同年代藝術家生平、作品來講解藝術史,各門各派,有雅有俗,五光十色,令歷史變得有趣,我很欣賞譚為此下的心思及功夫,也佩服他在病中完成著作的堅毅精神。」他個人對香港藝術發展非常樂觀,縱眼見外界對香港藝壇有不少負面批評,但王無邪視為過渡現象,香港會有光明前景。「香港經過英治、回歸、中港矛盾、全球化影響,香港藝術道路是一條輾轉與迂迴的路,但2015年西九動工、香港藝術館有拓館活動,我們見到香港教育走向一條正確軌道。」

另外一位入選八大藝術家的張義說:「我們的藝術史和藝術教育需要有人去寫,已經寫得太遲了,但總好過沒人做,事實上除了出名的大師外,還有許多無名英雄。我對香港有責任感,香港不應只剩下奶粉揚名海外,還有藝術。」

被英國《藝術評論》評選為「世界藝壇最有影響力一百人」的漢雅軒畫廊主人張頌仁則指:「何謂香港文化和香港藝術?我們的想像世界是什麼形象和造型?譚志成為世界鋪出一個框架,作為一個教育家和藝術家,他對中港台的藝術發展也有一定啟示。幾十年前他已教學生掌握西方技巧的同時,思考中國傳統,作為時代造型和教化的工具,他做了最完整的貢獻。」

「要扭轉香港藝術教育的形勢,我一個人做不到什麼。」譚志成無奈地說,但至少能做到認真看待香港藝術的特點與成就。

撰文︰鄭天儀

攝影︰郭錫榮
查看更多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高雷中學視藝科作品展2013】@牛頭角港鐵站

承接去年12月於藝林畫廊的【高雷中學視藝科作品展2012】成功展出。
本年度我們將該展覽的作品移師至港鐵牛頭角站的社區畫廊再度展出。

歡迎大家為我們【高雷中學視藝科作品展2013】作廣泛宣傳,支持一眾同學努力創作的成果!
展出日期為即日至3月31日,大家路經時不妨停下來欣賞呢!

以下與大家分享是佈展時的情況:

 


其間有一位朋友在等我們完成後隨即拍攝留念,在此多謝這位朋友對我們的欣賞。真希望我們的作品令他滿意呢!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減考試少功課 學童有得抖?》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專訊】不考試、減家課,別以為只有西方教育做得到。北京日前頒布「減負令」,限制中小學上課時數及取消小學期中考,以紓減學習壓力。香港學童每日上課學習時間加起來,動輒比起大人返工還要忙,何時也可抖啖氣?
早在2011年,北京進行一項以學生為對象的考察,發現中小學生有「四多三少」的現象,「四多」即學習時間多、家課多、考試排名多、補習多,「三少」則是睡眠時間少、體育鍛練少、自主時間少,顯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年級愈高且愈嚴重,情況與本港學生類似。
北京廈門減負令 堪借鏡
結果,北京市政府在上月底頒布減負令,要減輕學習負荷,本月19日起實施,包括嚴格控制每周課時、家課總量,例如每天在校學習時間不逾6小時、小一 至小二取消家課,禁止把競賽成績、證書作為入學依據,更取消小學期中考試,除中英數可在學期末考試,其他課程也不可有考試(見表)!

來源:2013.03.04
http://hk.news.yahoo.com/%E6%B8%9B%E8%80%83%E8%A9%A6%E5%B0%91%E5%8A%9F%E8%AA%B2-%E5%AD%B8%E7%AB%A5%E6%9C%89%E5%BE%97%E6%8A%96-224722129.html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4.8億培訓尖子教師》2013.02.28

又一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的天才政策!
委實浪費我們納稅人的金錢!
到底有何數據證明外國名牌大學畢業回來的一定是「好」老師?

這構思實在讓「教育」處於功利主義思維的又一例證!
竟「有人」會信入讀「名牌」大學就一定會成為好老師?

這思維模式證明提出者根本沒有分清楚「教育」與「生產」之分別!
原來「好老師」竟等於一件貨物,掛有名牌大學的「嘜頭」出廠即成!

構想者又係師承於本港的「即食文化」所致!

香港,有這樣的官員,要淪落真易!

※‧※‧※‧※‧※


《4.8億培訓尖子教師》2013.02.28  來源:東方日報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228/00176_075.html

為提升教育及師資質素,《財政預算案》建議注資政府獎學基金額外四億八千萬元,每年以獎學金形式資助二十名本地中學文憑試考生,入讀海外知名大學的 英文科學位或幼師培訓課程,每人每年料可獲最高三十萬元資助額,但須承諾畢業後回港擔任資助中、小學或幼稚園教師,教學期最少相等於受資助年期,預計明年 應考中學文憑試學生將率先受惠。不過,有教育界人士及學者狠批,港府投放大量資源培訓極少數「尖子教師」不切實際,預期成本效益極低,亦未能回應教師業界 的迫切訴求。
《財政預算案》建議將額外注資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的四億八千萬元作為種子基金,以每年百分之五回報率,即約二千四百萬元為獎學金,資助本地傑出學生入讀海外知名大學的英文系學位或師資培訓相關課程,每人每年料可獲最高獎學金資助額為三十萬元,包括學費及生活費。

限永久居民 無資產審查

港府消息人士透露,獲獎學金資助的學生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以本地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為主要對象,不設資產審查,目標是吸引成績較佳的尖子加入教師 行列。不過,申請學生必須先獲海外知名大學的相關課程取錄,需要簽署具擔保人的承諾書,承諾畢業後到官津、直資中學或小學任職英文教師。如修讀幼師培訓課 程,則須在參與學券計劃的幼稚園或機構任職幼師。服務期最少相等於他們受資助的年期,但不少於兩年。港府將成立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和篩選申請人,期望今 年九月展開宣傳工作。同時,港府亦設「回水機制」,若受惠學生畢業後不想當教師,則需百分百償還獲資助的金額予政府,如受惠學生畢業後因種種理由未能任職 教師,如失業,則需另作申請。

業界批成效低不切實際

香港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總監鄭佩華批評,今次建議投放資源培訓「尖子教師」不但受資助範圍狹窄,對提升師資質素不到位兼不切實際,「學校或 幼稚園均講求團隊精神,而唔係個人表演,單靠尖子的個人學歷,好難喺學校內發揮和配合,做法唔實際。」她又指現時本港幼師欠缺薪級表保障和在職培訓,預期 受惠學生畢業後,長遠亦不會在幼師界發展。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亦批評建議是大倒退,成本效益極低。現時不少中小學教師面對工作量及教節過多,而幼師則面對薪酬太低等問題,但港府反過來大 搞「教師尖子制」,未有回應現實需要,加上資助僅局限於海外師訓課程,未必與本港教育體系接軌。他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資助在本地院校教育課程,以及增加年 輕人入讀大學機會等範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