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病榻上撰寫香港藝術史,前藝術館館長選藝壇「一代宗師」》

《病榻上撰寫香港藝術史,前藝術館館長選藝壇「一代宗師」》
2013年3月13日
信報

「老實告訴你,這麼多年來,香港的美術科不是Art而是『呃』,
家長認為是『閒科』,老師也就教得很隨意。要由『呃的學科』變成全人教育的科目,轉變實在太大了。」八十歲的香港藝術館首任館長譚志成,在醫院病床上接受專訪,以痛心疾首來形容他對香港藝術教育發展的心情。

患上末期癌症的他,嘔心瀝血花了一年多時間,完成首份藝術官方教材,透過推崇八大香港藝術家及分析其作品,啟蒙教師激發學生創意的蹊徑,從而細訴香港本土藝術歷史和文化內涵。

「欣賞藝術品都有千百個方向,老師好自然夠膽去教學生。」譚志成認為這本書有改革香港美術教育的使命,也終於有人敢為香港藝術史的編寫定下框架。
⋯⋯
香港已是全世界三大藝術交易中心,世界級畫廊、藝博會、拍賣行進駐,更出產了不少世界知名的藝術家,但諷刺的是,香港一直以來沒有自家製的香港藝術史,過去零散而沒有系統的著作,都是出於外國人和內地人手筆。一生委身藝術教育的譚志成以四個字闡明原因:「無人敢寫」。

一提起香港藝術歷史,譚志成認為是香港藝壇的當頭棒喝,還是致命一擊。沒有本土藝術史,自然缺乏普及藝術教材的編寫基礎。由光緒到英國殖民地統治到回歸,譚志成發現無人提出過香港美術教育的原則。

香港藝壇是個分黨講派別的小圈子,單是排名先後次序已足以引起爭端,更遑論寫「大師」的功過、歷史貢獻?

「那不如由我這個行將入木的伯爺公來做吧!」談到兩年前思前想後,決定接受教育局邀請撰寫藝術歷史教材的原委時,譚志成氣若游絲,他的半邊肺已凹陷,吃一頓簡單的午飯動輒個多小時。

那時他還未發病,接下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決定堅持到底。進出醫院,他堅持在病榻上為教材審稿核對,最終完成這本著作《舉隅:從文化角度認識香港藝術》(下稱《舉隅》)。當中他嚴選了香港八大名家並介紹其作品,此教材為非賣品,將派予全港所有藝術科教師

《舉隅》在剛過去的周六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發行儀式,同時舉行大師對談。譚志成得到醫院批准出席活動,贏得在場嘉賓肅立拍掌致敬的最高規格致意。

「寫香港藝術歷史談何容易?首先,這個人必須對香港藝術發展認識得通透,這個我有把握。第二,他要不怕被批評,這個我也不擔心。」與病同行,反而令譚志成在編史時心態更輕省,卸下了不必要的包袱。原來教育局曾委任過不少人擔任此艱辛任務都被拒絕。

記得2009年從海外回歸,譚志成協助教育局舉辦學童美術比賽,希望把香港藝術輸出海外。與此同時,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視覺藝術)李樂華懇請他編寫香港藝術教材。

為藝術推動者平反

「我是戰戰兢兢接下這任務的,可以大膽地說,寫《舉隅》也是為了替李樂華平反。她努力為香港藝術教育開山劈石,但美術老師卻認為她多事、為他們增添工作,她多年來被誤解、被攻擊,如今我就要替她說話,肯定她的作為。」帶着氧氣罩,也隔不去老人的激動,譚志成以「香港藝術教育的奮戰勇士」來形容李樂華,並透露她早於二十年前已提出改革美術科,是一位有學識、有膽識、肯破舊立新的學者

《舉隅》嚴選八大本土藝術家,分別為陳福善、楊善深、何秉聰、呂壽琨、韓志勳、王無邪、張義、林文傑,雖為「個人喜好」,但也具備一定代表性。譚解釋,評選基於幾個準則,根據藝術家的時代特色、技巧特色及歷史重要性,以及對藝術教育有貢獻,例如譚志成的老師呂壽琨,便是他口中中國第二次藝術革命的點火人。

「中國第一次藝術革命由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等領軍,他們把西方技法融入傳統中國繪畫藝術當中;呂壽琨則強調個人心性,發起中國新水墨運動,領導繪畫進入個人獨立自由創作的新時代。」《舉隅》選出的八大家中、四人早年已離世。譚志成坦言憑舊日與眾人往來的記憶,以及多年累積賞析藝術品的經驗,完成教材的編寫工作。

《舉隅》無疑是為香港藝壇揭開革命性一頁,事實上譚志成當年「無心插柳」的「新水墨教育」,早已震撼了教育界。

本身是藝術家和教育家的譚志成,1956年至1971年在九龍華仁中學教授美術、英語和數學期間,他從不教學生畫畫,一開始便啟發學生以反臨摹方式創作水墨,教學生以點線面做實驗,重視的是啟發他們的創意,學生提起筆是「結果」,他嶄新的方法徹底改變了固有的教學模式。這批舊作於數年前「重新出土」,以「新水墨畫運動的搖籃」為題出版書籍及於各地辦展覽,其中九十多幅最後更以九龍華仁書院名義,捐贈教院香港教育博物館收藏,為香港的新水墨展示新精神,以及以破格的藝術教學法作出了前瞻性的示範。

「香港很多小朋友唔係唔識畫畫,而係唔敢畫畫。」香港畫壇一直以來奉行講門派的師徒制,譚志成認為反而阻礙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千多年來老師教學生都是臨摹開始,只跟一個師傅學一種風格,最後你只會死在他手上。」有當年受教於譚志成的學生對記者回憶,譚Sir上數學課時,猶如上哲學課。「天南地北,他不斷向你問問題,就是不問數字題,為的是啟發學生思維和創意,開了竅自然再深的數字題也會自己找辨法解決。」

為港藝術史定框架

在新高中課程下,除保持原有的視覺藝術選修科外,所有高中學生須參與不少於一百三十五小時的藝術學習活動。譚志成認為,比起昔日,香港藝術課程已有很大的進步,又期望視覺藝術科設有藝術鑑賞環節,訓練學生成為具組識、表達和評賞能力的藝術鑑賞者。

此外,譚志成希望《舉隅》除了為香港藝術歷史定下框架,也希望藝術長遠成為國民教育和最佳的通識教材。「一個人能從欣賞中國藝術因而對中國藝術背後的文化有認識、感悟和喜愛,自然會產生一種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繼而懂得珍惜和保育本土文化。」

本港著名畫家、作家兼設計理論家王無邪,入選《舉隅》本港八大家中的一人,更是譚志成於聖若瑟英文書院的同窗、同門兼同事,二人認識了至少六十年。王表示:「昔日香港藝術史都由西方人或內地人寫,喜見《舉隅》終於由香港人執筆。教材以人性角度切入,透過分析不同年代藝術家生平、作品來講解藝術史,各門各派,有雅有俗,五光十色,令歷史變得有趣,我很欣賞譚為此下的心思及功夫,也佩服他在病中完成著作的堅毅精神。」他個人對香港藝術發展非常樂觀,縱眼見外界對香港藝壇有不少負面批評,但王無邪視為過渡現象,香港會有光明前景。「香港經過英治、回歸、中港矛盾、全球化影響,香港藝術道路是一條輾轉與迂迴的路,但2015年西九動工、香港藝術館有拓館活動,我們見到香港教育走向一條正確軌道。」

另外一位入選八大藝術家的張義說:「我們的藝術史和藝術教育需要有人去寫,已經寫得太遲了,但總好過沒人做,事實上除了出名的大師外,還有許多無名英雄。我對香港有責任感,香港不應只剩下奶粉揚名海外,還有藝術。」

被英國《藝術評論》評選為「世界藝壇最有影響力一百人」的漢雅軒畫廊主人張頌仁則指:「何謂香港文化和香港藝術?我們的想像世界是什麼形象和造型?譚志成為世界鋪出一個框架,作為一個教育家和藝術家,他對中港台的藝術發展也有一定啟示。幾十年前他已教學生掌握西方技巧的同時,思考中國傳統,作為時代造型和教化的工具,他做了最完整的貢獻。」

「要扭轉香港藝術教育的形勢,我一個人做不到什麼。」譚志成無奈地說,但至少能做到認真看待香港藝術的特點與成就。

撰文︰鄭天儀

攝影︰郭錫榮
查看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