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2013年4月23日《新高中的遺害》AM730


《新高中的遺害》2013年04月23日‧AM730

文化拆局 - 黃英琦


am730專欄】新高中的問題,不僅是課時長,要教要學的永遠教不完,令習慣死讀的同學
更辛苦,也令hea讀的同學更hea(因為對成績完全不抱幻想和希望),也不僅是校本評核多,一位老師要負責數十位同學的通識研習,實在吃不消。新高中最大的「遺害」,也可能是影響幾代人的問題,是它比以前的高中教育更「倒模」、更標準化,雖然選科多了,但考生對「多元化」不領情。在「倒模」制度下,冷門變得更冷門。

家長和學校都視文憑試為洪水猛獸,於是非常「目標為本」。凡是標準化的科目都較易掌握,可以操練,因此學校不會特別鼓勵學生與自己興趣掛鈎,寧可選讀得心應手的熱門科目,因此藝術科如音樂、視藝等在新高中學制都被冷落。

早 前讀了馬逢國議員的書面提問,才得知會考年代有七千多名同學選擇報考視覺藝術科,但在去年的首屆新高中文憑試卻只有四千三百多名視藝科的考生,這是驚人的 「暴跌」!根據數字,另有千多位學生本來在中四、五曾修讀視藝,但可能因為這科的校本評核佔分數的一半,也可能這科太重視書寫和藝術評鑑,很難取得高分, 這千多名學生決定跳船,紛紛棄讀。

在新高中學制開始前,有教育局官員曾親自對我說,新高中鼓勵多元化,她相信將有更多學校開設視覺藝術科,更多年輕人可報考視藝科,與政府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及建設西九文化區的目標配合。

事 實卻與官員的預測剛好相反。可能官員有著良好意願,但面對高風險考試,資助學位在過去十多年又沒有遞增,父母不會冒險,只會一條心催谷,務求孩子脫穎而 出,入讀大學的資助學位,爬上屬於首百分之二十的「精英」階梯。新高中學制助長了這種功能性,於是,任何興趣,任何不確定的閒科,都只能靠邊站。

我 支持減少課時,也不介意中文科重設範文,這不是壞事。但範文重現,可能又多了新的後遺症,例如在一窩蜂背誦範文後,學生對範文以外的好書好文再沒時間和興 趣多讀和欣賞。高中生十五、六歲,本應是尋夢、思考人生和發展多元興趣的年齡,為何只能在高風險的考試和功能精讀中蹉跎歲月? 作者為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wongyingkay@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