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2013年5月10日‧星島日報《香港需要「正能量」》

2013年5月10日‧星島日報《香港需要「正能量」》

  政府推出所謂「家是香港」運動,聲言要加 強社會凝聚力及港人的自豪感、歸屬感等。頭炮活動是「全城清潔運動」,由 問責官員及區議員落區清潔。可是,由釀成39死逾百人受
傷的南丫島海難調查報告中,揭示了海事處多宗失職的「罪行」,結果令不及格的船隻繼續在海上航行。 及至近期對前廉政專員湯顯明進行調查,有否在他任內以工作聯繫為名,實為日後退休鋪路而豪花公帑宴客和送大禮事件上,都很難令人相信官員真心為我們做實 事。

藝術教育未獲正視
  
  面對以上的問題,現任特首梁振英可能仍以前朝問題的推手功企圖脫身,但他在任內的首份《施 政報告》 及《財政預算案》,分別強調培訓藝術行政人才、發展創意文化產業、採購本土視藝作品及作公眾藝術展覽等。可是在去年六月香港西九花了1.8億元認購了47 件藏品中,只有兩件是本地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作品。本港藝術家的作品只像配角般擺放在一旁,既不起眼,又不能引起港人垂青,為甚麼政府不去關注本地藝術品的 素質何來?

  現實就是教育局從未有想過正視藝術教育的問題,雖然在香港教育名義上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但實際上學校卻偏重於學科 的發展,音體美只能成為「學科花瓶」。作為一名視藝科教師,在我十多年的教學工作裏,早就知道教育局根本不會關注在小學裏任教視藝科的老師是否擁有視藝的 專科資格,同時如果任由學校自決,一般都會集中力量訓練學生如何面對教育局安排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及「中一入學前學科測驗」(Pre-S1) 等考核,這樣也是為了滿足家長「望子成龍」追求好成績的心態,視藝科只可「靠邊站」。

  我們活在商業城市裏,誰會指責大家爭相競逐入讀名校的想法?誰有空閒去理會甚麼是藝術教育的發展?這種以短視而功利偏重學生學科的成績,卻忽略發展學生潛能及培養完整個體為目標的教學原則及理念,繼績下去,學生在美術方面的發展怎能提高?

   我們生活在國際大都會,現正進入2013年,視藝教育應與時共進,西方國家已提出「創意產業」概念,有研究指出創意產業可促進經濟增長,2008年英國 創意產業市場總值約1,050億英鎊,佔英國GDP的7%。英國《哈利波特》收入超過了14億英鎊,是成功創意產業一個經典例子。這種以個人的才能創造出 財富和就業機會的創意產業,在香港能否有發展的機會?
檢討課程刻不容緩

  近日,馬逢國議員提交書面報告,其中指出會考年代有 七千多名同學選擇報考視覺藝術科,但在去年的首屆新高中文憑試卻下跌至只有四千三百多名視藝科的考生,根據一些視藝科老師反映,學生憂慮考試評分過於側重 書寫和藝術評鑑而難獲高分等等的問題。現在新高中的制度,也扼殺了學生對視藝科的興趣,2011年,「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對現時新高中視藝科的調查中,共 有193名視藝科教師回覆,來自最少105所中學,超過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在新高中視藝科下未能鼓勵學生發展創意及研習視藝的興趣。

   檢討現行的視藝教育的編制及課程是刻不容緩,可是教育局早前公布新高中檢討報告中,未有回應業界的訴求,引致教師自發成立企會財課程關注組及視藝教育關注 核心小組表達不滿。約五十名師生於本年5月4日到灣仔考評局及教育局請願,其中視覺藝術科方面建議調整評分尺度,取消筆試形式的藝術評賞,以免扼殺學生的 創作力。

   如果教育局不再正視視藝科面對的問題,即使梁振英承諾注資三億元給「創意優智計畫」去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卻沒有打算認真做好視藝科等把關的工作,那只會 是假大空及浪費公帑,對本港視覺藝術發展毫無益處。回首從前,如果政府一早認真做實事,海難死傷人數可能減低,而香港的廉潔形象也不會受損,本港也可望走 出文化沙漠的污名!

註:小題為本報所加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
陳雪儀

來源:星島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