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6月6日
上週經報章連番報導的「視藝考評風波」---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視覺藝術科)和考評局的專家小組意見分歧,結果五人專家小組集體辭職一事,使人回想起去年11月校本評核教師工作坊中,課程及考評的高層台上吵罵,唇槍舌劍,仿如擬離異的父母,在子女前互數不是般。想及前線老師在教改及新課程中,筋疲力竭但仍懷著教學的心火,奮力而為,但後方卻以冷水澆頭,實在使人唏噓!
雖然我並不認同專家辭職的表達方式,只是這些專家都是視藝科的人才,離場是科的損失,怎能如官方所說對科沒影響呢?這不是掩耳盜鈴的說法,便是對科情毫無了解,請你們問問正忙於5月內完成校內評核的老師,看看是否真的無影響吧!
我曾任教視覺藝術科(前稱美術與設計科)二十多年,先後任考評局及課程發展科目委員也有十多年,但如 余樹德 先生言,這圈子不知什麼時候變的複雜起來!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課程發展及考評局對專家集體辭職一事只輕描淡寫的說:「可惜及尊重其決定」(見23/5星島日報),我認為是太官腔及未有對核心問題作出反思。事實上,當權者可曾付出過努力,為科的大局著想,為視藝教育的理念而在意見分岐中,曾理性地致力磨合協商呢?在滿懷盼望,期待澄清心中評估疑慮的老師前,為什麼演化為另一重煙幕,使老師們更模糊,更迷亂呢?就如當天出 席的 老師所言:「我們但願沒出席過!」
教改以來,視藝科不但課程上頻頻更迭,公開試中單是作品集的要求內容從2004年開始至今,不足7年,亦是三年兩變,兩年一變,自開始時繳交3件作品,後改為交4件作品,再後轉為7件作品,然後又轉為6件作品,及至新高中來臨,又改為交2個作品集,每個作品集於中5及中6期間每年交3 件作品。如此頻密的更動,既說明了領導者思慮不足, 也欠長遠計劃。
至於導致是次風波的評估爭論,正是老師所關注及徬徨處,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試看如下藝術品/評賞研究的評分準則:〈節錄自香港中學文憑試(2012)視覺藝術校本評核教師手冊〉
其中所謂「足夠」、「具體」、「若干」、「少許」、「有限度」…等字句,似是準則,卻又用詞含糊。究竟「若干」的數量是指多少?對不同組別差異的學校, 甲校界定的「足夠」、「少許」又是否與乙校老師的準繩等同呢?凡此均無清晰界定或具體字眼,另人摸不著頭腦。制定此含糊不清的所謂評核準則,難怪令人懷疑有關課程及評核領導的專業領導素質。不錯!如官方所言,有關評核工作,你們是按了程序辦事,有經過公開諮詢。但諮詢會上,每次只餘些許時,僅供少數老師發言,接著便是趕收埸。諮詢後可有清晰明確的結果公佈和跟進等,又是另一回事。試看五月份的評核,老師間完全沒有評分共識,也不知怎樣評,於是只能各自煉鋼,摸著石頭過河。將評核責任推在 老師的身上,就如將未有裝備的軍人推上戰場上般,這算是做好這份科目領導的工嗎?若你們真的認為自己做足了課程領導的責任,那我只能遺憾的說:「早抖,大人!」
另方面新高中課程要求學生作品都要由名家啟發而生,硬要將評賞和創作拉上必然的關係,又是根據何種教育理論呢?參考名作或跟從大畫家的足跡而衍生另一創作,可以是一個教學法,但須留意這並不是唯一的必然教學方法。此外,創作後學生必須附書五十字的「創作自白」去為作品解話,教師才能給他們打個分數。「自白」又佔多少分呢?藝術是否必須以文字來註釋呢?課程及評核的官員,即使你們沒想過這些問題,也該聽得到週遭不滿的聲音啊!
今天視藝科在各自揣摩,自求多福情況下進行評核,結果揣摩是否正確,又是另一片迷思。有教了十年、二十年及接近三十年的老師均先後告訴我,他們在之前一年被告知評高了20-30分;在無從稽考,死因不明的情況下,也不知如何改變。於是下一年再以同一方法,評估另一班學生時,結果竟然被告知評低了10多分,前後落差之大,錯在哪裡?評卷老師完全茫然,無從得知因由,但考評的官員可又有否留意而闡釋呢?
今日,從西九新總裁塵埃落定,藝術發展前景一片看好時,中學基層的藝術教育卻如此混沌,眼看視藝老師勞累徬徨,士氣低落,實在擔心像流沙般的中學視藝教育基礎下,怎能銜接大學及將來的西九呢?有人將課程和考評比喻為「雙頭馬車」,要知當這雙頭馬車的馬匹各走一方時,弄到人仰馬翻受害的自然是車上的視藝師生,但間接受傷的便是香港藝壇的發展。肯定地經此一役,視藝科的領導層是使人信心盡失的。要重建科領導的形象,讓視藝科重生,我認為首要是科內團結。課程發展、考評、前線教師等各方面請你們多多溝通及作對等式的商量,當權者該容納及誠意地聆聽更多前線老師的意見。課程主導考試,從教育角度看,我認為是對的,但若將主導看成主從式的階級區分,則是胸襟狹隘,毫無文化氣度的野蠻行為。
其次,專業領導的承擔是必須的。課程、考評二者都要多走一步,不是按程序行事,或只安排一些講座或分享會便算盡了責任。要知你們的工作不是單做行政,而是本科專業領導者,在講座或分享會後,你們還有綜合、整理,將珍貴的實踐經驗推廣和跟進的工作可做;你們也可構思進一步的延伸教學活動,但不要再勞累老師義務式去做,也千萬不要再以分享之名,要求老師交「功課」了。還有,快快完成你們的《藝術評賞系列》,你們原擬出版九冊,但自09年後至今,似乎第4冊仍未見踪影啊!
平心而論,本科課程實在具有其獨特及優長處,例如在新高中課程的發展方向上,視藝課程的寬廣確能貼合時代而前進;課程上加入評賞,亦能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將視藝科的學術成份加強;透過OLE,讓更多學生認識及欣賞藝術。但優勢的持續及鞏固必須強化本科的領導素質,擴闊專業領導的人力,有關做法,不妨參考國內將特級教師注入教育局而發揮科領導功能的方法,讓成功的教學法能薪火相傳,亦能進入校園,支援年資較輕的老師,減卻不必要的摸索或徬徨。
最後,課程的設計上,一直以來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欠缺及忽略,可說是整個課程中的最大缺失,在國民教育也要獨立成科之際,請課程領導者也要好好反思,我不介意你們不懂,但介意你們不思、不做。關注新高中大學收生,爭取本科成為被認可的其中一個X 等,亦是重要而不能空口講白話的。至於論戰焦點的評估問題,以上已述,亦不再言,但有關當局決不能重蹈覆轍,延誤或模糊處理了事。
今天,我已是自由的創作人,閒時兼任一些教師課程時,遇上勞累不堪的老師;在我主編的《香港視藝誌》中,亦常與老師共話。眼看視藝科的沒落,想及昔日與一眾同工努力為美育而付出的耕耘,戀戀不捨,遂來論以抒己見。也盼望有關當局為科的前途及美育在本地的發展,悉力為之!
郭玉美
星島日報。2011年6月6日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