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2013年5月3日‧星島日報 《回應吳克儉局長於立法會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問題答覆 (三)》

《回應吳克儉局長於立法會新高中視覺藝術科問題答覆 ()》
星島日報   2013年5月3日
    馬逢國議員提問:「當局有否檢討文憑試視藝科考獲第3級或以上成績的考生的百分比,較高考考獲E級或以上成績的考生的百分比為低的原因,以及這情況與該科的課程設計及考試評
核準則是否有關係……
吳克儉局長表示:「…….二者在修讀年期、課程內容、考試要求,以及考生人數各方面,均並不相同,實不應相提並論……(原文詳見:立法會十題:新高中視覺藝術科)


漠視新學制對學生帶來創意培訓的影響
考評方式是前線老師的爭議焦點,專家曾就視覺藝術科的新考評方式會導致成績偏低而表示關注。從「全體考生各科成績統計」的數據對照以往的成績,20092011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高考)平均每年有93.9%的考生考獲E(與文憑試3級成績相若)或以上的成績。學生表現遠比舊制的時期差,筆者認同馬逢國議員提出的質疑,當中差異的原因。然而,局長只認為:「二者(文憑試和以往高考)在修讀年期、課程內容、考試要求,以及考生人數各方面,均並不相同,實不應相提並論」實在是漠視新學制對學生帶來創意培訓的影響。


視藝科成績偏低情況並不正常
    從考評局派發給學校的「全體考生各科成績統計」的數據顯示。視藝科考生於同屆成績遠比其他科目為差。筆者對照同屆不同科目的成績表現,發現視藝科成績偏低情況並不正常。刪除未具參考性及不超過1千人報考的科目合共有21個科目作為參考。視藝科考獲第3(高考E)或以上成績只有53.4%,而考獲第3級及達標人數超過53.4%以上的科目超過16科,佔整體81%。視藝科考獲第4(高考D)或以上成績的考生僅有23.4%,而考獲第4級及達標人數超過23.4%以上的科目超過18科,佔整體86%。一般人認為較困難獲取好成績的理科科目,以生物科及化學科為例,前者第4(高考D)或以上成績的考生佔40.7%,後者即高達46.1%,較視藝科分別高出17.3%22.7%

   本屆文憑試視藝科的成績遠比其他科目差,考獲第4級或以上的百分比,只能較英國語文及旅遊與款待的表現佳,這種相對以往視藝科成績,以及對照本屆其他科目表現所出現的異常情況,筆者從客觀分析可能歸因於以下三種可能:

  1. 公開考試的題目過深
  2. 公開考試的考評方式不恰當
  3. 課程範圍太廣,學生沒有足夠時間預備

教學第一現場的實況
  學 者認為藝術評賞並沒有定下具體的課程內容及範圍,教師難於施教,學生也難於預備。若學生只能以猜測的心態,以及沒有充足作品的情境資料之下進行評賞,最終 會影響學生公開考試的表現,也不能深入了解評賞的知識。學生作答公開考試的第二部份,需依據評賞所選的作品主題引伸為一幅創作,若學生只能依據由猜想所寫 出的評賞部份。創作的部份自然也難以掌握,在沒有創作的自主權下也難以獲取佳績。教育局與考評局沒有對課程及考評作足夠的考量,最終出現雙輸的局面。
    以住「常模參照」模式(俗稱『拉曲線』) 限 制了表現優異的學生獲取好成績的機會。視藝科學生仍未能在文憑試獲取成績,上述三種情況也可能是導致不正常的原因。當局理應對課程進行檢討,修正考評方式 的漏弊。本年度教育局所公佈的「高中學制檢討報告」,對不少學科課程及考評方式提出修訂,但負責藝術教育的同工卻未從善如流,未能聽取業界的聲音。報告並 未提及任何視藝科的修正,令人感到驚訝!
  一般人將學生考試成績的好與壞都歸咎於老師的教學表現。但學者(Linn. Bake& Dunbar,1991)對這現象提出警告和呼籲,新的教育模式推展並不能單建立在信念上,而是要建立在實際的證據上。有關當局必須正視問題,應以「制度為本」的運作考量?還是「以人為本」?為整個香港創意人才培育為主要考量?值得局長及各持份者深思。(三之三)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籌委
 視藝教育關注核心小組成員
 陳國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