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港人Lomo設計師:越懷舊.越有味》蘋果日報

訪問Lomography,像穿過時光隧道。面積約500呎的上環唐樓「工場」,製作樣板的工具,幾乎只有筆、白紙和木板,完全跟數碼無關!七、八十後的首腦Cat和Chu,不追科技、不追潮流:「設計Lomo相機,當然是越懷舊,越有味道!」 記者:陳國輝 攝影:潘志恆 北京邂逅Lomo老闆 肯下苦工,再加幾分天份,當個攝影師或許並非幻想!不過,要像阿Cat般成為Lomo相機設計師,從無到有、製作一部潮界相機,再熱銷全球,香港暫時就只有他一人體驗過:「加入這間公司是一次機緣巧合;2004年,我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Lomography World Congress,無意間結識了一位同樣對攝影好有研究的奧地利人,後來得知對方竟是Lomography大老闆!」 熱情騙不了人,老闆發現阿Cat對攝影「熟到如此地步」,同年便邀請佢加入,成為第一位Lomo港人設計師!阿Cat話,Lomo是一間與別不同的相機公司,入行原因,除了基於他對攝影有濃厚興趣,亦由於他是一個鍾意懷舊,愛復古的人:「我一直有幫潮流雜誌《Milk》寫專欄,題材包括介紹一些舊的相機和懷舊科技資訊,例如曾寫過35mm菲林拍片機LomoKino,那超白的視覺衝擊,很有趣!」佢大讚,此機最過癮係需要自己落手落腳,人手攪動,可惜這種復古玩法,現今幾近絕迹! ■Cat說:「小時候已被父親啟發他對攝影的執着。」 ■Lomo相機對光源很敏感,拍攝黑白照很Moody。 ■Chu用Experimental Lens Kit,攝於一次台灣之旅。 ■Cat以自己最愛的LC-Wide在維也納隨行拍Snapshot。 ■Lomography港人設計師Cat。 三年懷孕期:LC-Wide 追求人機合一,放棄現今的數碼設計,是他們設計Lomo相機大方向:「從九十年代接觸Lomo開始,便認定它走在Snapshot文化最前線!」由始至終,Cat最享受是親手操控一部機械式相機,並聽到快門「咔嚓」一聲時的快感。 跟Chu的合作,要追溯2010年他加入之後:「製作相機過程很複雜。我們先有藍圖,然後飛去維也納滙報、修改;下一步是設計,Chu負責繪畫相機設計圖,並跟同事裝嵌一部樣板機,進行測試,再滙報,平均幾個月時間便可正式發售。」 自家製品中,印象最深刻就是LC-Wide:「此機參考82年由俄國推出的LC-A,除了外觀要模仿六十年代的懷舊風格,還採用當年LC-A的零件。」過程中的痛苦,是玻璃要塞進機身時引致的光學問題,他們修改了七次,也製作過七部樣板機,結果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回顧這36個月「懷孕期」,他們看見「子女」成才,一點辛苦又算甚麼。 直闖唐樓工作室 以別有洞天形容他們的辦公室,頗為適合。當你以為地舖營業,一樓是Office,點知從唐樓側門直上,唐二樓才是他們的真正「竇口」。與地舖的鮮明形象,這裏對比更強烈,例如地上放了一個舊式單聲道喇叭,聽的是黑膠唱片,還有沖曬菲林的黑房,連工作室都咁懷舊!只可惜,阿Cat話有大量不能曝光的樣板機仍在屋內,故不方便進行拍攝。 ■Fisheye1是Chu的第一部Lomo相機,他還說當年在eBay購買,很具紀念價值。 親生仔逐個睇 LomoKino 充滿懷舊感覺的拍片機,其採用35mm菲林的效果,令不少復古迷攪唔停手。 Diana F+ 一部完全由香港製造的相機,顏色豐富搶眼之餘,還可加裝機頂閃燈,好卡娃兒! LC-Wide 令Cat產生特別攝影體驗的作品,採用40cm短打距離,Impact好大,他自己都用咗5年。 Experimental Lens Kit 專為M4/3相機而設的可換式鏡頭,有24mm、12mm以及Fisheye 資料來源: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tech/art/20131030/184847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